2008-07-10 09:49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近年來,中國和法國之間建筑界的交流不斷發(fā)展。一方面,法國建筑師向往在中國這個建筑大市場有所作為,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進修生來到法國,尤其是巴黎的建筑高等學院學習和進修。法國相對獨特的建筑學教學體系值得我們關注和了解。
法國的建筑學教育采用建筑高等學院的體制,這類學院獨立于大學體系之外,由法國文化部領導。巴黎有8所公立建筑學院,巴黎維爾曼建筑學院(L′Ecole d′Architecture Paris-Villemin)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巴黎塞納河左岸的馬里蓋河岸,盧浮宮對面的圣日耳曼區(qū)的巴黎美術學院(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所在地,與巴黎美術學院分享幾世紀來相繼建成的連貫的院落空間。這是個充滿了文化氣息的歷史地點,精美的柱廊和人體雕塑環(huán)繞著噴泉院落,紅墻和略有殘缺的建筑斷片似乎蘊含了無盡的歷史信息。法國建筑學享有幾個世紀的顯赫聲名,這得益于巴黎美術學院體系的影響。直到1969年,巴黎維爾曼建筑學院才從巴黎美術學院中獨立出來,即初期的UP1,成為培養(yǎng)現(xiàn)代建筑人才的專門學院。它自創(chuàng)立以來,立足于關注、把握社會現(xiàn)實,成功地發(fā)展了自己的教學體系,它不但保持了與巴黎美術學院的協(xié)同作用,而且30年來發(fā)展出了自己鮮明的個性。此外,該學院從1986年起即關注中國,在學院五年級學生的教學專題“新興國家的建筑、鄰里及城市規(guī)劃”中與中國同行合作。每年,選此研究課題的學生都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訪問中國,調研考察。目前,中法高等建筑教育之間的合作潛力仍在不斷開發(fā)。故此,了解它的教學體系就更具意義,更具參考價值。
一、學院的使命和方向
自創(chuàng)立以來,巴黎維爾曼建筑學院就在不斷地證實著自己的特點,即:在一個朝著城市化方向不斷前進的復雜的社會中,探尋建筑學在精神上、藝術上、技術上和職業(yè)化的教育特征。據此,其教學的中心和重點涵蓋城市問題、居住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公共及私人空間的質量及其美學問題等。其教學始終關注于社會的歷史及現(xiàn)實發(fā)展的實際問題。
各個專門的教學方向均從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從空間的創(chuàng)造和建筑中相關問題的處理出發(fā)。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為建筑和城市設計機構培養(yǎng)人才,同時也為學生未來可能選擇的眾多職業(yè)作準備,如建筑遺產保護、風景園林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項目經營管理、建筑咨詢業(yè)等。也就是說,學院的教學從一開始就考慮到社會及學生個人未來的實際需要,并據此定位,為學生未來的擇業(yè)提供了充分的可選擇的學習空間,而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可被最大限度地調動。
法國的國立高等建筑學院學制均為6年,不同于中國和美國的體制。學生通過6年的在校學習并通過答辯后,可獲得DPLG文憑,即法國國家建筑師文憑,無須另外通過注冊建筑師考試。6年的學院課程教學,由三個為期兩年的階段構成,每個階段都相應授予一個專業(yè)的文憑,這些文憑為其他高等教育單位承認并有等值效用。這樣,學生可以較方便地調整自己未來的職業(yè)及技能的定位,并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職業(yè)技能的學習。在維爾曼,建筑教育的目標是傳授給學生充分的職業(yè)技能,為此,設計訓練分為多種專門課題,其中,住宅、技術和城市構成了設計的主要方向,并主要集中于第2~4年。此后,在導向DPLG的第三階段,由此分化為各個專業(yè)方向,如建筑遺產、住居研究、風景園林及環(huán)境、新技術應用、區(qū)域發(fā)展計劃、理論及評論、項目管理組織等。
在維爾曼,學院教學方向及目標的實現(xiàn)清晰地分解于三個階段的教學。
二、教學的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的教學從對建筑學的認識開始,首先是對實際場地的具體觀察,介紹建筑和城市文化以及當代建筑問題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及對建筑的興趣。第1年重點培養(yǎng)各種表達與思考建筑的方法;第2年則明確圍繞住居主題,展開深入的設計教學。可以認為,這一階段的初步教育涉及建筑學職業(yè)活動相關領域,這些領域包括:風景園林、城市規(guī)劃、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社會科學等。
第1年的教學提供一種獲取知識及開展工作的方法,手段是練習、實驗和對建筑空間的體驗。教學組織以小組為單位,同時非常重視跨學科的交流。學生在小組里根據所選主題進行工作,采用“跟蹤教學”的形式,以建筑師教學為主,并由輔導教師、高年級學生等進行輔助。
第2年的教學主干是住居設計、住居的理論知識及設計的社會學尺度,同時要求學生獲得與此相關的文化、技術知識,為此學生可選擇相應的教學單元進行學習。應當指出,第2~4年的教學有一定連貫性,這三年的總體教育是分學期進行的,在這一點上有別于第1年的初步教育。第2~4年采取“工作室”的教學方式,即由20來個學生圍繞一個教師組進行學習。通過工程設計的形式,建立各學科知識在課程與設計間的密切聯(lián)系。學生們每學期重新選擇工作室,以充分發(fā)展自主獨創(chuàng)性。
三、教學的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的目標是通過設計實踐和練習來進一步完善建筑學教育,教學的主題都緊密聯(lián)系建筑學理論及其現(xiàn)代潮流。第3、第4年分別以主題為導向進行教學。第3年的主題是“建設”,以此對各種技術進行整合,如結構、材料及環(huán)境、設備等,此外,仍要涉及住居、美學及文化的尺度等問題。在第3年,第一學期的教學任務是建立整體的建設的概念框架,在第二學期進一步擴大這一體系。第4年的主題為“城市”,要求學生的設計須符合城市尺度,充分考慮城市環(huán)境對設計的影響。運作方式是在實際場所與地方研究單位合作,在實際操作中推進設計。城市改造和更新是當今城市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它必然在學校中構成多學科的教學、理論研討及設計的主題。此外,在四年級,對理論學習有了明確要求,必須完成一個獨立的論文單元,它要求學生對建筑和城市設計領域中的理論尺度、評論及相關學說等問題作一表達。
四、教學的第三階段
在第三階段,即第5、第6年,教學有了較大改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在研討班即學習單元的理論學習及設計;其二,設計教學中250 h的設計單元。此后,有一學期的實習階段及后期個人研究工作TPEE.在維爾曼,提供了在此框架中的多樣性選擇及建筑學理論和設計之間良好的教學組織。
學習單元的教學組織十分有特色,它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的專題教學,使主題得以逐步發(fā)展;學習單元由兩個各100 h的系統(tǒng)組成,相互獨立,學生可以從單元清單中自由選擇兩個,并以論文50 h來完成其中一個單元的研究工作。設計單元則銜接于其中的一個學習單元,學生需完成一個長設計(project long),這也是第三階段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四年級(第二階段)學生編寫論文,是為獲得綜合其知識的能力及培養(yǎng)逐字逐句的嚴謹?shù)膫人思考的能力,而在第三階段則更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假設、論證和理念反映在論文之中。同樣,學生可在教師組織里選定其論文導師,并根據學習單元課表定期與導師進行論文工作探討。
在維爾曼,為學生提供了眾多的學習單元(或稱理論單元)。某些單元為相關職業(yè)進行教育準備,如“歷史古跡建筑師”、“地方行政單位的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師”等:“在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的建筑學、住居及城市規(guī)劃”單元,使學生對新興市場的特定環(huán)境有所了解,并通過教學旅行來進行現(xiàn)場設計:“現(xiàn)代城市設計”單元,以適應相關環(huán)境的設計為目標,把物質的改造與城市、社會的變遷相聯(lián)系:“建筑學新技術”單元,推介在實際建設中眾多的新技術:“風景園林的領域”單元,則深化景園的概念及在城市尺度下的規(guī)劃設計的整體觀,以期擴大學生的視野。此外,還有“業(yè)主助理及建筑程序的制訂”、“亞洲—太平洋大都市,建筑比較及城市設計”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在每個研討班,學院都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的專題教學論題,以“居住在巴黎”單元為例,這是一個介紹研究方法的課程,其目的是思考19世紀末以來巴黎住宅的演變、發(fā)展,及在城市框架下思考解決住居問題的方法,每次專題報告持續(xù)近4 h,有充分的容量保證,以下是其所授專題報告的一部分題目:奧斯曼(Haussmann) 時期;巴黎的地皮分塊;世紀轉折時期的住宅;20世紀城市理論;大眾鄰里;巴黎1920~1940;城市流動性;城市肌理;庭院住宅;住居設施;住宅營銷。其間穿插數(shù)次與學生就住居論文選題的討論課,以加深學生對城市住居的認識和思考。
五、結語
綜觀巴黎維爾曼建筑學院的教學體系,可以看出明晰的階段性是其深化教學進程的橋梁,而每階段明確的主題與方向又為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現(xiàn)代建筑學問題提供了方向;在此過程中,為職業(yè)做準備的教學的靈活性和可選擇性體現(xiàn)在其每個教學步驟中,現(xiàn)實社會始終是其關注的目標;工作室的構架、跟蹤教學和學習單元的模式是其教學效果的保證。通過這些總體的部署,維爾曼的教學確立了明智的教育方向,即獲得知識及懂得如何做,培養(yǎng)了建筑師多樣化的能力,以利日后開展其職業(yè)生涯。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